Sunday, 28 February 2010

Chapter Three


玫瑰堂裡瀰漫著一股清淡的冷空氣,教堂莊嚴,沒人敢在這裡嬉哈玩笑。在這裡,偶爾會聽到信徒的禱告聲,偶爾也會聽到信徒的哭聲。這是什麼樣的聲音?這是對神的懺悔聲還是誰在這裡也被感動了。在玫瑰堂裡,我遇見了許多菲律賓人,原來教堂是來自菲律賓早期西班牙殖民時代的修士所興建的,後來才由葡萄牙人管理。我想,我還需要收集更多資料來深一層去理解它。
-

金蓮花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為慶祝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致送了一尊名為《盛世蓮花》的雕塑。分別大、小各一件:置於廣場上的大型雕塑重6.5噸,高6米,花體部分最大直徑3.6米;小型雕塑直徑1米,高0.9米,於澳門回歸紀念館展出。


媽閣廟(Templo de A-Má),原稱媽祖閣,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現為澳門3大古剎中最古老者。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相傳媽祖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而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


新馬路兩旁的建築物各有不同,當中有歐洲式的建築,也有少數保留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物,而民政總署大樓以西的大部份建築物均為唐樓,這些唐樓保留了1920年代的建築風格,一般只有兩至四層,建築物和建築物之間都有一條向街的走廊,走廊上有樓底遮蓋,以遮擋雨水及太陽,也即是俗稱的“騎樓底”。相反,民政總署大樓以東的大多為具歐洲色彩的建築,如民政總署大樓和澳門郵政局等。隨著時代發展,一些新式的高樓大廈也開始在新馬路東端路口出現,如中國銀行和大西洋銀行大廈。


民政總署大樓(Edifício do Leal Senado)位於澳門亞美打利比盧大馬路(新馬路)中段,曾為澳門議事公局(又稱議事公局、議事會)的辦公場所,現稱為民政總署大樓。 2005年,大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那金黃色的夕陽,透著涼意的空氣裝飾著這廣場。我順著廣場的三角方向慢慢地觀賞,觀看教堂,也欣賞仁慈堂。在噴水池投下祝福,祝福在水池拉開了漣漪,拉開了希望,然後我走向無人的走廊。


昔日黃昏的聖名地方,四百年前的那三場災難,畫面有點不敢聯想。現今黃昏的牌坊,金黃色的夕陽點綴著巴洛克式的大教堂,畫面美得不懂聯想,感受四百年前的天主教堂,寫下紀錄,結束行旅完美的一趟。


離開澳門越過中國海關,走進了珠江三角洲的珠海珠海是中國新興的海濱城市,個人認為站在高處就可以目睹珠海的真面目,然後花了約二十八塊人民幣登上了石景山(景山)。石景山是一座由許多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積而成的小山。這山頭不是很高,卻可以滿足我想要快速目睹珠海全景的要求。站在山頂上,抬頭遙望遠處波光粼粼的海面,海鳥自由的遊曳,漁船在海面上漫遊,低頭俯視山腳下婆娑起舞的綠樹。石景山鬱鬱蔥蔥,層林疊翠,中午時分的太陽沒有強烈的暴晒著這山頭,卻照出海鵬與漁女淒美的剪影,也譜寫出古代珠海美麗轉說的浪漫與溫柔。呆在這個現代的海濱城市裡,我沒有留戀什麼,卻聆聽了海濱城市的美麗傳說,也感受了海鵬與漁女淒美的故事。


我想,艾菲爾鐵塔是為了世界博覽會而建立的建築物。當年它標誌著法國巴黎走向世界。世博以後,艾菲爾鐵塔沒有被拆除,反而成為最象徵法國的地標。

我在深圳的世界之窗遇見了最象徵法國的地標。這個仿製品比起真正的埃菲爾鐵塔還矮了三分之二。我想,這個屬於世界之窗的埃菲爾鐵塔,它不是為了世博而建的,它也不只純粹想要吸引中國遊客。然而,它卻可能隱藏了另一個意義,那可能是標誌著中國人民嚮往走向世界的期許。

我以為艾菲爾塔也只能在法國巴黎才能看見。然而,在中國經濟奇葩的城市裡,我遇見了中國版的埃菲爾,我看見了中國人民嚮往與國際接軌的那一面。


鳥居是日本的牌坊,屬於神社的建築,神道教的遺產。它被視為世俗與神域的結界。天神有多遙遠,越過鳥居是否就會來到了神域的世界?我想,鳥居讓世人記憶著東洋有個大和。在世界之窗裡,我看見了深圳的鳥居。我想,這鳥居在華夏述說著大和,然而我也看見,華夏的土地裡也包容了大和。